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2016.10.13 扎根社区里的那些“家”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日期:2015-07-06)

      7月2日,在位于双桂路街道五福桥社区的成都市锦江区“儿童之家”里,20多名孩子正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阅读课外书籍、学习下棋和做手工。得益于去年全街道推行的“家文化”,锦江区双桂路街道为不同群体打造了各种“家”。如今一年过去,这些“家”已经成为社区居民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社区里的第二个“家”

      自从有了“儿童之家”,锦江区居民袁萍再也不用为女儿放学后无人照顾的事情烦恼了。

      这个100余平方米的场地,被分为五个独立区域。“阅读视界”为小朋友们提供儿童漫画、少儿科普知识读本等;“棋盘论道”让孩子沉浸在对弈的乐趣里;“心语花园”,让孩子们在沙盘中构建自己的心灵空间;“义趣工坊”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天下午6点下班后,袁萍都能在这里看到女儿快乐的笑容,“她还交了不少朋友呢。”

      在镏金岁月小区另一栋楼里,10余名老人则聚集在“幸福之家”,有的正在打牌下棋,有的正在练习书法。

      今年“幸福之家”按照老年人的意愿,购置了电脑、图书、笔墨纸砚、棋牌以及厨具,实现了“工作室”、“书画室”、“图书室”、“棋牌室”、“电脑室”、“美味室”六大功能。

       “幸福之家”的牵头人胡延碧还号召小区中愿意为社会服务的妇女志愿者,成立了“巾帼妈妈志愿者服务队”,47名志愿者在“幸福之家”采取轮流值班的形式,为小区居民提供多种义务服务。此外,双桂路街道的“党员之家”和“居民之家”也积极承担起基层治理的任务,通过充分交流提升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

      丰富内容成未来方向

      未来拥有更丰富的项目内容,是这些“家”的共同想法。“儿童之家”负责人张莉期望邀请更多的专业老师来提供更丰富的课程,“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希望开展一些兴趣小组,让他们的课余生活更加有意思。”“我们今年打算设置一些常态化的棋牌比赛和才艺展示,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老人们的协作交流。”胡延碧说。

      这些愿望,都需要资金扶持。目前,双桂路街道各个“家”的经费来源主要采取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提供项目资金保障,街道、社区居民共同对项目开展进行监管。

      除去专职工作人员外,“家”里还有妈妈义工、大学生志愿者和巾帼志愿者50余名。妈妈义工主要来自本院落,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来自成都市区内高校,巾帼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下一步,我们在运营资源上也将进行拓展。”双桂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融入社会资金,对各个“家”项目进行运营,提升各个项目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同时还将借助成都社会组织学院的资源优势,通过培训提升各个运营团队的专业能力。“到今年年底,预计参与到各个‘家’活动中来的社区居民人数将翻一倍。”该负责人说。


      原文链接: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5/07/06/20150706433454051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