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日,第七届成都603社区基金会主题活动在成都市锦江区举行。本届主题活动以“深耕善治·行稳致远——推动社区基金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相关党政部门、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代表,国内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等共计约300人参加主题活动,共话、共谋社区基金会高质量发展。
全文分享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社区基金会的价值
我来分享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发展之路,首先就是要明确一点就是社区基金会的价值何在,这应与“中国式现代化”联起来。五六十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2013年提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即“五个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与社区基金会、社会组织关系非常密切。在治理体系当中社会组织和社区基金会如何现实自我价值,嵌入国家治理、基层治理以及社区治理,主要是通过三圈互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特别是党政统领、组织化以及公众参与。我们区级层面做社区基金会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是左右两个口袋。硬预算这个是政府的钱,软预算这个是社会的钱,社会的钱和政府的钱两个口袋把社区治理的好多问题解决了。原来,社区基金只能解决部分社区治理问题,作为非法人主体,社会动员也比较弱。
二、上海社区基金会渊起定位
(一)演变过程
上海成立的第一家社区基金会是于2010年2月成立的上海金山卫镇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它是第一个以“社区”命名的基金会。接着2012年9月上海美丽心灵社区公益基金会成立,这家基金会开始是在医院里发展,之后就在街道社区。2013年9月,成立全国首家社区公募基金会——上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最新的是2021年10月,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社区基金会成立。截止目前,87家社区基金会,普陀、徐汇、虹口、杨浦、长宁、浦东新区等实现街道全覆盖。
(二)社区基金会的定位
2014年12月31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简称“1+6”文件)。开启上海基层治理改革创新之门,在街道、乡镇层面探索设立社区发展基金(会),为社会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创造条件。由此揭开上海大规模成立社区基金会序幕。街道乡镇层面探索发展社区发展基金,这样上海的社区基金会就定位在街镇一级。
2015年6月18日,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发布《上海社区基金会建设指引(试行)》,为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发展规范化的建设提供了扎实的依据。
2020年11月10日,上海市民政局发布《关于推进本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抓好“两会一中心”平台建设。按照实体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做实做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社区基金会,发挥党建引领、综合服务和资源集聚功能,为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发挥“龙头”牵引作用。促进“两会一中心”协同健康发展,对于不具备条件独立运营的,可合署办公、交叉任职,精干人员、提升素质、形成合力。我的主要理解就是有的街道里面是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主,有的街道是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主,有的街道是社区基金会为主,无论是以哪个主体为主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把某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核心来开展工作,兼顾其他组织的资源和活动,重视平台建设。
2021年9月28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上海市慈善条例》第五章的社区慈善,第三十七条“本市建立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通过发展慈善超市、社区基金,培育社区慈善类社会组织,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等形式,推动社区慈善发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第三十九条“本市支持设立社区基金会,或者在依法设立的基金会下设社区专项基金,募集慈善款物,组织开展或者资助开展社区公益慈善活动和项目,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基金会理事会成员由捐赠人、发起人,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民、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和乡镇、街道的代表组成。”其中社区资金与社区治理联系起来将对社区发展产生巨大贡献。
三、上海社区基金会砥砺前行
(一)培训传播
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与上海市徐汇区民政局共同举办的徐汇区社区基金会秘书长育成计划启动仪式暨培训班,2021年12月,我应邀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与主持人畅谈《上海市慈善条例》的有关问题。
(二)项目推动
上海社区基金会通过项目方式开展相互之间的合作。一种是公益创投的方式。2018年6月,上海举办社区基金会公益创投大赛,筛选优质项目。另一个就是“大手牵小手”计划以提升项目运作和资金募集能力为目标,同时,通过“爱满社区——社区基金会开放日”以扩大宣传渠道,提升社会知晓度为目标。这两个项目运作方式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信息传递
上海有一家公益发展中心,会定期举办沙龙,为各大社区基金会交流提供平台。除此之外,通过发布社区基金会发展季刊定期报道上海87家社区基金会为社区治理作出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定期更新国外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现状与研究成果。
四、上海社区基金会发展前景
(一)存在问题
第一、参与度有待提高。首先体现在理事参与度弱,因为一个法人单位有几个理事,理事一年开一两次会,理事其他的时间与基金会没有关系,参与度较弱。其次是居民的参与度弱,有的做的好,有的做得不好,这和原来的非法人组织参与度差不多。最后是社会参与度弱,媒体、企业等外部的组织参与还有提升的空间。
第二、数字化水平不高。在互联网时代中,每一个社会组织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应该要尽快数字化。现在大家都认为数字化很重要,但没有钱,也没有做数字化的人。根据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哪个社区基金会先做数字化,哪个社区基金会就会很好地适应数字化的标准和要求。
第三、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主要体现为资金规模小、缺乏专职工作人员、捐赠收入低、募捐能力弱、项目方式单一。社区基金会资金规模比较小,注册资金只有两三百万,每年都要筹钱,且大部分社区基金会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筹款难度更大,又导致社区基金会规模无法增大。根据参加社会组织评估率的了解,刚超过一半,44家,但是4A及以上的级数量少,仅有4家。
(二)发展方向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第四条要求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划入民政部的指导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拟订社会工作政策等职责,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中央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地方也要筹建社会工作部。在机构重组的过程中,加强党建引领的工作。
第二、加强专业化建设。除了社会工作师外,201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增了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社团会员管理员职业化、劝募员。2022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劝募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相关的劝募员职业水平考试提供了参考,明年会准备考试大纲与教材,后年即可参加公开报考,这有利于加强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项目运作、活动开展等方面的专业化。
第三、强化数字化建设。去年交大做了一个课题,经过调研发现,全国一个亿注册资金以上的349家基金会当中,1/3是好的,1/3是一般的,1/3是比较弱的,也就是说有钱的基金会也不一定数字化做得好,这个方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强营销的意识。社区基金会是社会组织当中的一个小类,但是这个小类要得到党和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这里面就要去营销,要去沟通、去联络和去传播。比如,如何与民政部门、社治委沟通与传播,也是一个学问。如社区基金会的公众号,是不是每天都发消息,是不是经常把消息发给民政,发给社治委的领导看。
五、建议
社区基金会要得到高质量发展,有三个需要。
第一是需要党政多支持。目前全国200多家社区基金会,规模比较小,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包括委托和赋权、购买服务等措施。成都出台《关于支持社区基金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在全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第二是需要社区基金会提升自身能力。对社区基金会来说,要练好内功,提升组织管理能力、运作能力以及筹资能力。
第三是需要社区基金会发挥积极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中,党和政府已经明确社区基金会非常崇高的地位,社区基金会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参与主体,需要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