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s
公益项目

2023.12.29 603播报——朱健刚:社区公益生态建设与社区基金会的介入——以珠三角为例

2023年6月3日,第七届成都603社区基金会主题活动在成都市锦江区举行。本届主题活动以“深耕善治·行稳致远——推动社区基金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相关党政部门、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代表,国内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等共计约300人参加主题活动,共话、共谋社区基金会高质量发展

全文分享

我参加了第一届和第二届603研讨会,我很少见到有政府这么支持社区基金会的,我真的非常感动。每次到成都来都感觉到它在不断的变化,成都是一个多样性、开放性的城市,我觉得更让我感动的是这个城市是有一种很温暖的活力。

这次来成都,我感觉到成都是为社区基金会长脸的地方。作为一个学者对今天中国的社区基金会发展还是有忧虑的,我们去调研访问的大部分社区基金会都非常疲软、没有活力,有的社区基金会牌子都不见了。但到了成都就感觉很特别,让我觉得一切都是有希望的。那我作为一个学者,我今天主要讲讲珠三角的背景。

这些年我研究社区,我发现不能光从社区基金会去看社区基金会,最近我们都在探讨社区公益生态,所以要从社区公益生态的角度去理解社区基金会,可能会看到他很重要的价值,因为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做了一个珠三角的公益生态的观察和研究。我的发言是基于这个报告来跟大家讨论。首先和大家探讨社区公益生态的概念,描述一下珠三角的公益生态,在这个公益生态缓慢自然的演进过程里面,看看行动者的建设作用是怎样的,在这个行动者里面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组织主体就是社区基金会,我们对这个做一个探讨,今天希望能够跟成都的同行有一些共鸣。

一、社区公益生态:把地方视为一个系统

社区公益生态实际上是在社区研究里面一个系统视角的延伸,很多的学者会把社区看作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我们原来关注的是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物业企业的三架马车,后面是新三架马车。这个系统不仅仅是组织,还有很多要素构成,社区公益生态是基于居住认同边界内围绕公共福祉的关系系统这个系统里面的要素包含:自然-空间要素、历史-文化要素、组织要素、资源要素、权力要素,每一个要素都特别重要。比如麓湖社区基金会不仅要看组织之间特定的区位以及特定的空间形态,其历史文化对对它的发展也起着更大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做社区基金会是很难复制的,因为每个社区都有其特性,其历史脉络都很不同。从理论视角出发把地方视做一个系统,用整合的视角来理解各种人与环境的多样化关系。这样的生态经历自然演进的过程,我们作为行动者,生态的加速或者是减速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非常同意高老师的观点,行动者的实务才能真正带来这个地方的理解和改变

二、以生态视角来理解珠三角的社区公益

珠三角的区位特特征:一是毗邻港澳,人口集聚:珠三角九市人口总量约占全省常住人口数量的62%(2021年数据)。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从区域地理规划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从辐射内地的泛珠三角到联结港澳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区域经济皇冠上的明珠。三是人口与社会阶层:城镇化水平高、老龄化水平有所增加、华人华侨数量众多、人口跨省流入地等特点,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珠三角的生态区位:一是靠山傍海。当我们去理解这个公益生态的时候,可能要看到他的地理和历史的脉络,珠三角地理最大的心态就是海洋心态,“自别于国中”。二是岭南文化。南越族群的彪悍与“敢为人先”,还有广东人特别大的跨境网络。他们想象的中国是以广州为枢纽,去理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还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把儒家的精神作为家族的传承。

在我看来社区的概念非常重要,重塑了街区的边界、要素和治理的理念。广东可能与很多地方也会相似,经历了政府主导的社区建设、社会自服务和自组织的空间规模化出现、社区服务的改革和社会工作的引入(广州“双百工程”)、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强调社区慈善)。珠三角相对成都社区治理,不同的点是在粤港澳互动概念下去开展的。

当下珠三角公益生态现状:一是区域公益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广州打造善城,促进公益慈善和社会合流的趋向。二是社会治理重心是向下移的,优先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三是社会组织综合监管趋于收紧,行政力量重塑公益慈善边界。四是湾区公益慈善迈向融合发展,跨境社区公益服务方兴未艾。五是志愿服务迈向多业态融合,推动构建有韧性的社区共同体。我认为珠三角的公益慈善状态是处于一个下降和沉闷的时期,尤其是国家开始鼓励跨境的社区公益,各种志愿者资源和专业人士都纷纷在粤港澳三地之间流动,草根公益组织开始多业态融合。六是草根公益组织面临发展转型,多元化资源筹集能力遭遇挑战。这三年的疫情也是有特别大的影响,所以有韧性的共同体开始建设,包括草根组织也面临转型,但社会工作太依赖社会资源了,政府中有一些民政支持加上社区,加上基金会和企业,开始向民间的公益慈善去要资源。七是“双百工程”建设全面铺开,社会工作机构面临转型。“双百工程”落实到乡镇这一级,社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很多社会机构都开始改变或者是消失了,或者是寻找新的道路。八是社会企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公益与商业走向深度融合。社会企业还在一个新的起步阶段,公益与商业在深圳是特别明显的。九是社区捐赠成为新的增长点,社区基金会发展趋向于平稳,但还是有一些疲软。

珠三角社区公益生态特点:我认为珠三角社区公益生态具备这些特点:一是区域现代化转型快速,人口构成复杂,高度异质华社会议题多元庞杂。二是相对开放的国家社会关系中,现代公益慈善起步早,公益组织数量多,慈善资源相对丰富。三是公益慈善组织和社会工作粤港澳的互动非常频繁。四是公共精神让地方社会不需要过渡的干预和扶持,具有野蛮生长的特征。“三角洲湿地”模式,是一种强吸纳下的弱干预,组织样态的多样性和多重生态,有寄生、伴生、丛生,民间公益组织有自身强大的韧性,没人干预我就自由生长。。

三、社区公益生态的建设

社区公益生态大部分是自然演进的,但也有国家、地方和生活于其间的居民等各种社会力量在历史文化脉络中建构一面。

这种主体性的建设主要基于社区“公地悲剧”而展开,还有很多人在努力的推动公益生态,这是非常重要的思维,社区基金会有这么一个脉络,这里我要感谢成都。汶川地震救灾不仅仅是成都活跃,广东的社会组织也非常活跃,他们带着在四川救灾的战绩回到广东,顿时成为人物和非常重要的组织。

我总结出来大概有三种介入方式:社区建设、社区营造和社区实验。因为我本人是喜欢参与社区实验,希望不做预设,然后找到可能的解决办法。实验是试错的一个过程,核心是建立一个共治,这个共治可能比较现实的是建立一个小的公益生态。社区基金会在广东珠三角作用不太大,但是它有助于在社区建立一个小的公益生态,核心是打造价值公益链,把捐赠人、服务提供者、受益方连接在一起,建立社区公益生态。

 

四、社区基金会的介入

社区基金会介入的方式有三种:第一是多元动力,第二是多种资源,第三是多元价值,这是地方传统和现代公益的杂糅。

其共同特点:一是资源动员,把资源引入社区,发现社区资源、通过社区资助的方式让资源流动起来;二是议题网络,联结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是赋能居民,培训学习,发掘社区骨干;四是协同平台,动员和整合社区的利益相关方的平台。

社区基金会在第三次分配下可以开展慈善的动员,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的,如果社区基金会把社区公益共同体、社区公益生态作为他的方向,也许会推动社区走向一个共同体理念,社区基金会成为社区公益的动员者、政社关系的协同者。最后一点需要我们在中观、微观层面加强建设。建设社区是一种上瘾的事情,即使大部分都失败了,没有什么成功了,但我们只能从这里开始。我最后有一个话,“社区愿景是社会重新联结在一起的必要起点,也因此才有可能有一个更加普遍幸福的社会”,一切的社会建设可能最终都要从社区开始,这是我们的初心,也从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