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s
公益项目

2024.01.22 构筑社企红色“共融圈”,探索基层“共同体”治理新路径——以锦华路街道凯天社区社企共建服务为例

锦江区锦华路街道凯天社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摘要:随着基层治理格局的变化,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逐渐呈现出参与群体精细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治理群体多元化、治理体系制度化等特点。为持续深化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建立基层“共同体”治理格局,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新的治理路径,丰富拓展基层治理群体。其中,企业作为参与治理的重要一环,在其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以凯天社区社企共建服务为例,对近年来凯天社区在探索、引导企业成为社区治理一员的过程进行了行动研究,探索其如何打破“关系壁垒”,以党建为引领,从多元参与的治理视角,形成符合社区情况的“共同体”治理路径。

关键词:共同体治理;社区治理;社企共建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中尤为关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之治”的13项制度原则。[]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决定》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突出“人人”,强调了在治理过程中,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社会治理共同体格局。[]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拥有的资源有限,社会治理需要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及其掌握的资源,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四川省“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中也提到基层治理的多元化主体参与力量,强调加强党建引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健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机制,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党建引领工作格局,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领导。同时在居民供给服务方面,要积极统筹整合多部门治理资源,形成治理合力。推动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主体共同开发利用社区闲置资源。探索市场主体与社区服务诉求的供需对接机制,在不同类型社区中,分层分类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社区服务设施投资、建设、管理及运营的供需对接机制,促进资源配置最优化、社区居民可及性最大化。[]辖区内企业作为社区的一大主体,其存在的资源,参与的重要意义成为了社区去挖掘和探索的对象。

凯天社区自成立以来,社区治理的工作重点一直在凯丽香江和天悦龙庭两个小区里面,以撬动辖区内居民参与为主,对于辖区内企业的参与和资源的挖掘存在一定的不足,治理路径较为单一,难有突破,缺乏活力和调性。如何探索辖区企业资源,积极撬动辖区企业融入社区发展治理成为了社区治理工作的重要挑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社会治理共同体格局一直以来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探索企业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研究以沿海城市为例,得到了丰富呈现,但是在西南地区的参与治理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乏。笔者与参与社企共建服务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描述凯天社区如何破解在地企业与社区的关系,呈现出“互动联盟”的合作机制,分析其经验、方法和路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社会工作理论运用的内涵,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参考。

2、现实意义

一方面通过研究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可以更好地寻求新的参与资源,破解参与主体单一的难题,形成多元合作的参与力量,为治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促进资源的整合,服务治理内涵。

另一方面与企业形成共建机制,能够获取更多的合作资源,既能满足社区的需求,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还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概念界定

1)共同体治理

“共同体”作为一个与“社会”相对应的社会学词语,在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人文学科广泛流行。迄今为止,众说纷纭,“共同体”为多数人满意的概念共识。英文Community被称之为“共同体”。[]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共同体的形式除了社群,还有权威性最强的“家共同体”以及“邻人共同体”。[]在公共管理领域,治理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开始兴起的,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认为,治理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格里·斯托克指出:“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制裁。‘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之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治理的本质是服务,服务通常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不一定非得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基于此,共同体治理更加关注的多元主体的参与服务,各参与主体之间基于共同的目标,达成一致的行动,实现预期的效果。

2)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社区治理要求社区组织和社区公民与政府共同承担社区建设的责任,政府与公民在社区治理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社区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辖区内的单位、个人都是行动的主体,重要的一环。

3)社企共建

社区(community)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区的基本要素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盈利性的经济活动,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经济组织。[]结合社区发展治理的理念,社区与企业在一定场域内是利益共同体,通过合作参与到社区发展过程当中,以此形成共建的目的。

2、研究思路

本文以凯天社区社企共建服务为案例,采用案例行动研究法和无结构访谈法对社区动员企业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社会工作服务的实务过程进行分析梳理,研究其实务现状、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建议,探索社区治理共同体新路径。通过对当下企业参与的现状进行分析后,通过参与式观察整个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构建企业参与社区发展治理路径提出建议和思考。

3、研究理论

笔者从社会治理共同体模式出发,研究探索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共同体”是人类赖以存在、发展和解放的基本条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体”的价值意蕴从不同层次和领域表达了可欲的治理愿景,从现实形态和价值理念层面构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想目标。在社会学中,社区共同体概念是基于熟悉的邻里情感、相互信任结成的共同体,其意义在于强调人的责任、参与和行动。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为原点,升华了社会治理的场域、逻辑与价值。[]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共同生活、责任分工与自由发展。共同生活体现的是治理的场域中实现一种共同的、彼此间达致相互理解与尊重、相互帮助与合作的公共生活。责任分工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责任,基点在于社区,社会关系网络中多元主体的责任。自由发展体现的是前面两者的实现,最终人人在享有之中也凸显了自身的主体性,彰显了自身的价值。

4、研究方法

1)案例行动研究法

案例行动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者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个案研究法。本文运用案例行动研究的方法,选取了凯天社区作为研究样点。

研究样点简介:凯天社区原属柳江街道办事处管辖,2019年底锦江区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锦华路街道办事处管辖。四至范围锦江以东,洗瓦堰以西,科创路以南,南三环路三段以北,幅员面积约1平方公里,人员由凯丽香江、天悦龙庭、金具厂宿舍及原麻柳湾村一组等居民构成。居民总户数4292户,总人口11183人,其中常住人口4343人,暂住人口7530人。企业一共有16家,包括了国企、社会知名企业等,种类涵盖房产、汽车、教育、技能培训等行业。

2)无结构访谈法

无结构访谈法指事先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化问卷,只是根据一个主题或者围绕一个问题中心进行简单地提问,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调整,至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访谈对象回答的方式、访谈记录的方式和访谈时间、地点等没有具体的要求,由访谈者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受访者与访谈者在互动中,形成问题的答案。笔者作为凯天社区的一员,对社区院落与居民情况非常了解,但是对于企业的认知非常有限,于是通过与社工机构对接,对辖区内企业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企业当下的参与意愿,掌握对于社区发展治理的认知,以便后期进行符合现状与双方需求的服务清单。

二、凯天社区基层“共同体”治理服务案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到,要从社会治理等众多角度去规划中国社会发展蓝图,强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规划将共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格局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而共同体治理格局的建立正好包含了社区、企业。企业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十分重要。企业既要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要跟随政府方针政策进行落地,围绕公益目的推动相关议题的实施。因此,企业在社区发展与治理的过程中,其参与的力度、深度与广度都十分重要。然而,凯天社区这种前期与企业的冷淡关系却是治理过程中的一大遗憾,也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起点。为此,凯天社区大胆做出了新的尝试,探索新的治理路径。

(一)问题与现状分析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凯天社区治理工作发生了新的改变,社区治理重点工作融入了更多内容,如疫情防控、全龄友好、文明城市创建、社区合伙人等等。面对新的挑战,凯天社区精耕细作,集思广益,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将治理方向转向企业,吸纳新的资源,融入社区治理,满足更多需求。

为此,凯天社区联合社会组织开启了企业实地调研,梳理企业参与路径。调查发现,企业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预期与现实存在很大的落差,在社会治理的参与要素上,企业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凯天社区辖区内一共有企业16家,企业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呈现出行业覆盖面广、占地面大、服务人群广等特点。与此同时,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企业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交流少、联结少、合作少等特点。走访调研发现,以上现状普遍存在于各个企业,具体分析原因,表现如下:

1、社区与企业缺乏“共建”平台

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整个辖区内的只有一家企业是完善了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其余均没有成立党支部,缺乏核心指引,缺乏组织领导。像合谊地产此类的国有企业因为有着独立的党支部,每月也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组织的引领下,能够了解到社区工作的方向与要点,并且能够与社区产生一定的连接。但是像有党员但是没有党支部的企业,有合作的意愿,但没有找到共建渠道,无法衔接具体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其他不具备成立党支部条件的企业更是与社区完全脱节,对于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等工作完全不了解,非常陌生。

“我们学校有三个以上的党员,但是没有党支部,不知道如何成立,我们甚至不知道社区在哪个位置,一直以来都想成立党支部,如果能够和社区合作,我们是非常愿意的……”——成都市锦江区新视野培训学校的负责人

“我们企业也是需要成立党支部,希望社区能够帮忙,看我们需要做什么?社区的工作我们也会积极配合,支持开展各项工作……”——成都世纪远景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2、企业治理责任理念不强

企业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发展与利益,对于社区治理、社会责任的承担更多的是考虑“是否有利可图”,并没有上升到“责任”的高度。很多企业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偏向于事后总结,没有形成责任体系或标准。有的甚至直接拒绝或不参与,认为与自身无关,并不想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承担“无意义”的责任。

“我们平时的工作都很忙了,无暇再去参与到社区的工作中,不希望社区每天无事就叫我们开会,这些事情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影响工作进度,社区的事情感觉是走个过场,没有必要参与太多……”——凯天社区A公司

3、企业参与社区治理主动性不足

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企业是充分表达了愿意参与社区治理的,但是更多的是被动参与。有企业表示,这种参与过程十分复杂、繁琐,会花费掉很多工作时间,会感受到得不偿失,影响本职工作的开展,本来也是为了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就捐钱捐物解决是最便利的,不太愿意去做过多工作以外的工作。其次,企业之中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去形成与社区的对接和沟通,责任不明、不清也无法形成有效沟通,达成一致共识,从而阻碍了这种参与积极性的形成。

“是否可以捐钱解决,我们公司有自己的专项经费用于公益服务,我们可以捐一部分用于社区做活动,只需要出钱就行,其他的我们参与不了,如果可以的话我可以直接给公司申请,这样比较省时省力……”——凯天社区B公司

4、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不完善

在走访调研企业之前,凯天社区一直未就近去探索企业的参与,原来社区关注的重点就仅限于小区和居民身上,忽视了企业的参与和资源的挖掘,因此一直未建立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从而使得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更多处于被动化、碎片化和偶然化的状态下。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参与和如何参与,参与路径具体为何,是否有奖惩机制作为依据,参与之后如何体现成效等等,这些机制的不完善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让社企共建工作停滞不前。

“在疫情发生之前,社区与企业就是一种陌生人的关系,两者之间就是上级安排的必要宣传和检查工作才会碰面,彼此之间都是不熟悉的,之前也想到过要去与企业进行合作,但是效果不理想,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服务机制,作用不理想……”——社区负责人A

5、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认知不足

如果不是从事与政府工作相关的人,是很难了解到社区治理工作的。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尤其是没有党支部的企业更是难以理解社区治理工作,这种认知不足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首先,政策宣传引导太少。调查发现多数企业负责人并不怎么关心社区的治理工作,甚至很少听说过这个词语。由于本职工作与社区治理相隔太远,很难形成联结,从而导致几乎不关注这方面的政策和方针。其次,社区工作展现太少。有些企业直到现在还停留在“社区太闲”的意识层面,对于社区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并不了解。对于社区工作的开展所见太少,停留在日常安全检查和疫情防控方面。最后,社区治理层面认知太少。这种认知层面主要表现是企业太少与社区互动,参与社区服务,认为治理就是举办活动,各种培训和会议,十分无趣且没有意义。同时也体现为自信不足,企业普遍认为本身并不能做好治理的工作,认为治理是非常复杂且繁琐的事情,需要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居民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参与、不关注”的心理。所以,在面对社区的访谈的时候,变得较为被动。

事实上,社区治理并不只是做活动,还可以表现为企业与社区的合作,可以是公益价值传递,可以是专业知识输送,还可以是资源共享共赢。这些都可以作为治理价值的体现,只不过需要进一步去传递和引导,让企业能够对社区治理工作了解更多。

“社区如果是让我们参加活动那还好,随便通知下去,组织人就可以,但是要社区治理,感觉我们做不来,不是我们能理解的,而且我们也不擅长,这是你们社区自己的事情。当然,如果社区有一些职工活动,我们也是非常喜欢的,我们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可以一起做一些共创和交流……”凯天社区C公司

6、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考验

社区治理是一项看似普通但实际复杂多变的工作,对于社区来说,治理之道考验的是每个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行动能力。凯天社区在探索治理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寻求新的突破,走进辖区企业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和等待的。在自省的过程中,也发现单人独打难以成事,需要多人共创,进行头脑风暴,才能集思广益,找到社企共建的突破口。同时,在工作方式、人际沟通、行动实践、经验总结、成效表达、信息反馈等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不断学习,获得提升,才能创新发展出新的治理模式,实现与企业共建的目标。

“创新治理不是说来就有的,我们社区这么多年来,经历了不少变化,我们也明白需要突破,需要进步,需要资源。但是我们也需要学习,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得到双重的进步。所以,我们工作人员也是经常坐在一起讨论,走进企业第一步该做什么,怎么才能把握好尺度,吸引到他们,看到我们的决心和毅力。我们也会走出去,看看别的社区怎么做的,多学多看多听,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我们也是准备了再行动,然后探索,再进步……”凯天社区工作人员A

(二)服务内容

1、党建引领,协商共建参与平台

1)支部壮大,做强主引擎

凯天社区辖区内的16家企业当中,仅有一家目前是已经成立党支部,其余均未有党支部。其中成都市锦江区新视野培训学校、锦江区心可儿幼儿园、成都世纪远景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已经具备了成立党支部的基本要素,表示有成立支部的意愿。为此,凯天社区积极走动,与企业沟通,通过政策讲解,党章学习等工作,协助这三家企业顺利建成党支部,让红色力量更加壮大。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委的治理作用,积极推行探索“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企业党支部”党组织负责制模式,将凯天社区的支部力量充分整合,强化组织力量,做强引领工作。截至2023年,凯天社区已有党支部10个,包括了小区居民党支部2支,企业党支部8支,极大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壮大了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凝聚核心力量,做引领工作。

2)活动共享,提高亲密度

凯天社区在以往的主题党日活动中,主要都是以社区和小区支部党员参与为主,在与企业建立了联系之后,将组织生活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与企业共组织、共参与、共学习,将党组织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贴近生活,让参与的党员能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共同进步。在凯天社区的“人大代表”会客厅里,每次开会都有各方代表参与,共同探讨下个月活动计划,并确定好内容,进行公告,让更多居民知悉,一起报名参与,让企业和居民都能共享社区公共服务。2023年1月到9月,辖区内党建联建单位与社区共同发起了9次活动,形成了“一月一主题”系列党建服务,包括了主题节日、健身运动、安全宣传等等,在党建引领作用下,进一步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积极践行红色精神,带动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实现活动共享。

3)组织联建,强大资源池

 凯天社区2023年开始推行“契约化”共建,与驻地企业基层党组织签订了党建联建协议。以“党建联做、资源共享、难题共解”为目标,破解社区与驻区企业资源互通共享难题,打造合作共同体。目前,已和14家驻地企业基层党组织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包括了广东龙光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四川嘉宝生活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锦江区心可儿幼儿园、四川美星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世纪远景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成都市锦安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合谊地产、成都市蓉海社区项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市锦江区新视野培训学校、合作商服务中心、天习书院(成都天习教育咨询有限公司)、X踢拳馆等,初步建立起了凯天社区党建联建体系。

2、民主协商,共建参与机制

1)“声声入心”会客厅

在前期的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凯天社区辖区内有两位人大代表,作为党员干部有责任和义务去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其中一位人大代表更是辖区内比亚迪企业的总经理,更应该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对话过程中,人大代表主动表示愿意做这个领头羊,主动亮身份,成为了第一个提案发起人,搭建人大代表会客厅,让企业与社区能够有一个对话通道、参与渠道、共建平台。经过多方的协商和走访,最终选定将会客厅放置在企业当中,既是企业的“树洞”,也是社区与企业的“树洞”。2023年,人大代表会客厅的设置已成功获得了企业的不同反映,接收到了5家企业的合作诉求,满足了不同企业的职工关怀需要,很好地成为了企业与社区的沟通渠道。

“人大代表的存在是打破企业与社区隔阂非常关键的一环,社区在前期的工作中一直没有找到这关键的一环,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一个‘重要的人’,搭建了社区与企业沟通渠道,让社区得以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共治……”——社区负责人A

2)协商共议建公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也是需要一个公约的约束,才能形成一个长效的运转机制。为此,在人大代表的提议下,组织了各家企业代表,坐下来,议起来。和各家代表共同讨论合作公约、议事流程。社区党组织牵头构建了“社企协商议事会”制度,推行“自下而上”的社区公共事务议题产生机制,引领企业民主协商,支持和帮助企业养成协商意识、掌握协商方法、提高协商能力,让企业从“漠视”到“提事”,再到“议事”,最后“办事”。通过协商共议,社区与企业共同形成了“社企协商议事会制度”和“社企合作共建公约”制度。

“协商议事的出发点是让企业能够‘有话说’、“愿意说”和‘积极说’,有了这样一种规范,能够对企业的参与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成果反馈,让服务效果看得见。议事制度首先要确立提案人,也就是落实责任制;然后进行提案,明确了讨论和关注的要点;紧接着进行公开讨论,确定方案,议事团的构成不能只有企业,还要有社区,根据提案的影响人来决定参与讨论的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验收办法,以便确保目标是否完成,根据彼此关注的点来进行修正;再者进行方案实施,有些问题是简单的,容易解决的,而有些问题是比较难的,短时间没有办法解决的,具体要如何践行,由谁去进行,都需要通过会议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关注的点放在简单容易解决的事情上,我们希望刚开始的每一步是轻松的,看得见的,不能打击企业的积极性;最后进行公示,公示分为了三步走,方案公示、过程公示和结果公示,让协商有开始有结束有成效……”——人大代表

“我们组织企业一起参与协商议事,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协商制度,还一起讨论了合作共建公约。这种公约以签约的方式来进行,事实上他并不具备法律效应,我们的初衷也不是要让企业们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社区共建靠的是爱心、初心和恒心,一纸公约只是一种监督和约束。我们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但不是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一但签订了公约,那就在无形之中有了一种约束,社区应该建立这种监督制度来进行评价和淘汰。毕竟共建是双方自愿的,不是一方被动的。我们寻求的是友好合作伙伴,社区在‘找人’的过程中也不能见资源就收,要有用才用。有些可能并不适合,就无需为了向领导汇报工作绩效而盲目吸纳,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彼此都走入困境。因此,我们通过公约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彼此监督,共同成长。……”社区负责人B

3、资源共享,共创社区合伙人

2022年凯天社区发起了社区合伙人计划,以激发社区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活力为目的,深入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探索建立“公益+抵偿+市场”合作模式,实现自我造血。一方面通过利用社区现有空间资源,采用低偿提供的方式,吸引企业共建共治,提供低于市场的收费服务,实现社区的自我造血,有效提升公共资产的使用价值。其次,通过服务抵扣租金或减免租金的方式,组织企业或商家提供公益服务,免费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公益服务,回馈居民福利,打造“凯天社区社企便民公益日、公益周”等服务品牌,既降低企业成本,又能提升服务形象,有效把“闲置空间资源”转换为“公益服务资源”,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最后,互利共建服务社企,实现双赢。在满足社区发展治理需要的同时,搭建“共享幸福里”服务品牌,回馈企业以及企业职工,满足周边企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现企业与社区的互利共建,积极发挥社区人文关怀作用,构建全龄友好生活空间,营造“人人参与公益,人人享有公益”的良好氛围。

1)隐秘的角落——全龄友好书法研习馆

书法研习馆引入了辖区内天习书院企业资源,通过“共享空间”的模式实现合伙人计划。凯天社区将空间分享给企业,企业将利润的一小部分用于居民,每月给居民开展公益课程,让辖区内居民能够共享社企资源。企业在公益服务的同时也开启了新资源的拓展,社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022年12月,凯天社区全龄友好生活馆正式挂牌营业,一开业便迎来了第一家入驻企业:天习书院。书院的到来为社区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为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福音。作为生活馆的首家入驻企业,书院发起了一场图书捐赠活动,吸引了辖区内的居民积极参与。居民们也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小地,充满了好奇。对于居民来说,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走不到”的地方,没有想到这里“隐藏”了一家书法体验馆。来到这里,居民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写字,是一个离家近、文化浓的好去处。同时,书院也会不定期为居民开展公益书法课程,让居民免费体验书法课程,特别是辖区内面临启蒙的儿童能够获得更好地的体验。

“我是凯丽香江的居民,作为家长,我很喜欢家门口就有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能够在这里读书、写字。书院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还有写字比赛,我们孩子都是积极报名参与。不仅仅因为是免费的课程,还因为社区链接的资源是有质量的,不是那种普普通通的老师来开展,老师的水平是非常认可的……”——社区居民A

2)进击人生——X踢拳馆武术班

X踢拳馆可谓是辖区内的一个特色服务,主要是健身与学西方武术为主。社区合伙人计划发布后,拳馆和社区形成了“纯公益服务”的模式,与社区签订了一年合作协议,免费为居民提供武术公益课,充分满足了辖区内孩子们的“武术梦想”,让辖区内的居民享受到了满满的情意。

2023年3月,X踢拳馆与社区正式达成合作,正式开启第一期拳击训练营。妇女节这天,拳馆迎来了第一批免费学员,全是女性朋友。课堂上,这些女性朋友在拳馆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了女子防身术训练。对于女性来说,这是她们很少接触到的,想都未想过。第一次上课,感觉很新鲜,也很有用。招式能够很快掌握,但是力度和精准度需要长期练习。这里有专业的教练,离家也近,练习的机会又多,自信地感觉练习出道应该不是问题。当然,拳馆的服务对象还不止于此,针对儿童还开启了拳击训练营。同样是免费,吸引的居民一波接一波。

“我来这里参加过一次女子防身术课程,上完之后我家孩子比我还兴奋,这里的课程内容丰富。这家拳馆在这里也有一两年了,原来并没有开展过公益课程,这次是因为有社区衔接,向居民开放了好多课程,每个月都有,我让孩子来参与,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社区居民B

3)小黄人休憩小站——美团爱心驿站

2023年比亚迪4S店与社区正在达成“空间合作协议”,将公司沿街的闲置空间进行免费提供,为美团职工提供“爱心驿站”,为路上奔波的外卖骑手提供一个可以休息、吃饭、避雨、遮阴的空间,让闲置场地得以利用,让企业爱心得以传递,让公益价值得以传播,让社区服务更加暖心。

4、承担责任,增强家园共建意识

“治理共同体”体现的是同一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通过协作,形成彼此契合、相互依存、共担风险的局面,从而产生有序的治理结构以实现公共利益,以价值认知的引导机制和利益分配的均衡机制构建多元协同的基层格局。凯天社区的治理网络上,除了小区、居民还有相应的驻地企业,作为其中的一环也能够参与到治理体系中,共同构建基层微观治理格局。

1)共享公益传递正能量

为进一步倡导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当中,凯天社区发起了“企业公益主理人计划”,采用每月流动的方式,企业轮流主理公益计划,让企业共担社会责任,共同建设社区家园。2023年,凯天社区与企业签订了“公益活动认领书”,开展了启动仪式,让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开动脑筋,认领公益活动。通过认领,发挥企业主动性,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让企业散发光,让居民感受光。公益认领行动采用企业轮流主理制,推行“一月一主题”,形成一系列特色社企共建公益服务。通过公益行动推动社区与企业思想感情融合,增强家园共建共治共享意识。

社区与企业联推主理活动,合谊地产发起“运动杯”计划,开启了整个辖区内的运动节,包含了趣味运动会、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和健步走活动,丰富了辖区居民的业务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成都市锦江区新视野培训学校计划发起“共享学堂计划”,携手辖区儿童青少年,开启艺术类、兴趣类等假期实践课题,让孩子们学在凯天,乐在凯天。锦江区心可儿幼儿园计划发起“明星老师共享计划”,让校内自带流量的老师走出校门,走进小区,为辖区内幼儿开展公益活动,进行专题授课。其他企业针对辖区内的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发起了“爱心社”计划,联合企业开展助老送温暖、助幼送爱心等服务,营造了暖心邻里,温馨一家的社区氛围。

2)共护家园共建平安家

“家园意识”不只是实际意义上的独立个体专属,还是道德和责任层面上的群体共有。社区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地域概念,本身不具备太多的情感连接,但是从道德和责任层面来讲,社区也是家,是群体的家,需要彼此共同守护和建设,协同治理的理念正好是这行为的更好解释。在一定区域网络内构建参与治理的多元主体,共建“家园意识”,维护家园安全,营造和谐氛围,才能形成共同稳定和谐的步调。

为此,自疫情发生以来,驻地企业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聚沙成塔,实现就地下基层,双报到,投入到社区不同岗位的疫情防控当中。疫情期间,凯天社区两个小区分别面临了多次临时封控,遇到了不少棘手问题。在此期间,辖区内无论是物业管理公司,还是在地企业都主动参与疫情防控,积极协助社区开展防疫工作,参与核酸检测、物资补给、秩序维护、政策咨询等各项工作,和社区、居民一起共克防疫难关。危难时刻,辖区内协同参与主体临危不惧,共担责任,正面诠释了“家园意识”,共同守护家园平安,也为自身企业赢得和谐,守护企业发展的安全环境。为了保护这份“家园意识”,社区还在疫情结束之后进行了疫情防控先进单位表彰,传递正能量。

5、服务共享,激励企业共参与

社企共建过程中,社区与企业都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去考虑资源的投入价值,合作价值等,从而去规划合作意向、资源分配。从社区的角度讲,社区期待能够充分地撬动企业的资源融入到社区发展治理当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社区考虑更多的是参与积极性、投入资源实现的成效、达到的目标情况,是否有利于居民,是否实现社企共建目的。从企业的角度讲,是否有必要参与社区治理是企业的出发点。这种合作是否有一定的价值效应,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影响力等。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于企业来说是否具备吸引力,会是企业更加考虑的因素。因此,凯天社区在促进社企共建方面,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柔性治理,建立起社企服务共享机制,释放社区“善意”,吸引企业参与。

1)回应企业微心愿,创建特色服务体系

为吸引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凯天社区的活动从刚开始的面向常驻居民开始扩大到驻地企业,从原来的闭门造车转向合作共赢。为此,社区建立了激励机制,借助“人大会客厅”收集企业微心愿,以“红色党建”为切入点,先带动有党组织企业开展服务,后面向其他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服务,吸引企业加入到共建行动当中。2023年1月开始,凯天社区开启了“企业微心愿行动计划”。面向企业开始了运动“益”家亲项目,为企业送入运动会、职工团建、职工健身指导类服务,与企业一起运动,成为一家人;面向企业开始了“趣缘修炼班”项目,为企业送入艺术、文创等服务,丰富企业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面向企业开始了“情绪管理师”项目,为企业送入减压训练、情绪释放等服务,缓解职工压力,引导正向情绪发展。

借助送服务进企业,让企业能够感受到社区的用心和真心。协同治理不是单方的付出,而是双向的给予。满足企业的微心愿,既是一种社区对于激励企业参与的手段,同时也是社区服务的对象。

2)回应居民微心愿,实现双向“爱”奔赴

社区提供企业的服务,不只是心愿的满足,还是双向的互动。通过社区服务的融入,吸引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传递公益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为此,社区为企业搭建参与平台,收集居民心愿,开启了“共学共享共创计划”。2023年,天习书院、X拳踢馆分别与社区签订了公益合作协议,不定期为辖区内居民开展公益课程,提供书法体验、拳击体验等服务,让居民能够一起共学。同时,比亚迪、合谊地产、新视野培训学校等企业也纷纷将自身内部的一些场地空间进行分享,为社区和居民提供免费的活动场地、人力和物力支持,让居民和社区进一步“走进”企业,产生联结。2023年3月,社区和企业共同发起了“社企运动节”,共同发起整个辖区内的运动服务,并吸引了周边其他辖区的参与,进一步扩大社区服务的影响力,加强社区与企业的互助合作,实现双向奔赴。

“本届社区运动会活动太丰富了,我们公司就自己组建了足球队伍参与比赛。个人感觉社区的足球比赛辐射面还是很广的,不是只有辖区内的居民,还有比如我们合宜、黄经社区这样的团队,参与群体广泛,受众面广,很有意义……”社区居民C

三、党建引领社企共治的成效

凯天社区打造“社企共建”模式,打破了社区与辖区企业共驻共建共融的“藩篱”,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共建的方式,将社区、社会组织和企业“三力”汇于“一行”,将不同系统、不同资源的组织凝聚成“共同体”,呈现出了“组织联动、活动流通、服务多元、作用明显”的现象,有力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的整体效应。

(一)加强资源联结,实现治理路径党建化

通过推动企业支部成立、党建联建体系的建立,以及签订“契约化”共建认领协议,不仅优化党组织设置,还有效推进社区和各企业支部党组织实现互联互动区域化共建共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当下,凯天社区已与辖区物业企业、生产企业、教育企业等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5份,协同联办各类活动50余场,展开协商议事会议20余次,有效满足企业、居民的双向心愿,缓解了社区资源缺乏、场地有限等现状,进一步拓宽了社区治理参与对象。

(二)搭建参与路径,实现治理行动制度化

制度化的核心目的是要激发企业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为其参与治理的行为提供一个合适的治理规则,实现社区治理和发育合规,实现共同体发展的目的。现代社区治理工作更加强调协商共治,共议共决,而这种参与的路径需要社区去为企业进行搭建,通过制度化的发展方式,让企业参与变得富有意义。为此,凯天社区与企业共同建立“人大代表会客厅”,正式开启了以人大代表为牵头的提案通道。采用协商共建的方式,通过大会讨论、民主决策、公开方案、行动实践、回访评价的五大流程共同形成了“社企协商议事会制度”、“社企合作共建公约”制度,成为了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标准化参考,提高了凯天社区基层治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三)回应各方心声,实现治理内容精细化

“实现社会治理水平的精细化发展”一直以来被广泛提出,同时也是破解社区治理的难点与痛点。精细化治理要求的不仅是社区,也是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要求。为此,凯天社区与企业精心研究,借助党建联席会议、日常公益服务,逐步构建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结合的需求信息收集渠道,使其更加全面、精准地了解社区居民需求。社区送服务进企业,满足的是企业与职工的需求;企业送服务进小区,满足的是辖区内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实际。社区与企业通过多次协商,如社区协商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等,寻求居民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形成了双向的服务心愿清单。企业和社区各自围绕“心愿清单”,通过微项目的方式进行服务投递。各自坚持质量为中心,怀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服务投送工作,在提升服务专业与水平的同时,也增强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和辖区企业的认同感与好感。

四、党建引领社企共治的总结与反思

(一)基于凯天社区社企红色“共融圈”实践的经验总结

凯天社区社企共建是区域化党建的有力实践,通过社企共建行动,建立红色“共同体”发展模式,有效的发挥资源优势,解决治理难题,实现多元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共同的努力,社区在实际行动中不断创建联建共建模式,建立起了五大机制,分别是正向激励机制、责任倡导机制、供需对接机制、项目运作机制和宣传引导机制。

1、正向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作为企业代表,本身就有这自身的发展目标,以盈利为目的,追求降低企业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利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大多数企业都会对于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不高,被动性较强。同时,引导企业加入区域化党组织建设又是社区党建的重要工作。基于此,社区如何去破除这种非权力性关系的难题,如何撬动企业走进社区,走向居民,引导企业加入区域化党建是治理手段的一种考验。在党建工作中,凯天社区采用了一些正向激励的手段去打破这种壁垒,激发企业参与内生动力。

1)加强主题党日互动,提供党组组政治激励

通过民主协商,社区与企业建立了一套社企党建联建项目的考核、评估体系,以打造优秀党建品牌项目为目的,进行优秀微党建联建项目评选活动,并不定期提供培训、外出学习等交流机会。这种正向的政治激励,一方面打破了原来“死气沉沉”的党组织生活,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参与企业的自我价值感与社会认同感,充分调动了企业与社区、企业与企业相互之间的共建联建热情。

2)满足心愿清单,提供企业党组织资源激励

凯天社区通过“人大会客厅”收集了企业党组织的不同微心愿,通过微项目发布的方式,引入社会组织为企业提供特色化、亮点化、创意化的服务,将社区资源送进企业,让企业也能感受到社区服务的温度与深度。

2、责任倡导机制:促进社企共建规范化

社企共建是双方自愿且不受法律约束的,保持这种共建联建的规范化需要明确各个共建主体的利益关系、责任关系,需要与各个企业、党组织等合作单位加强联系,统筹资源,实现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效益的最大化,还要进一步加强并完善相关的规则管理,明确责任,以便更好地实现共建目标。凯天社区在加强与在地企业合作共建时,就相应制定了一定的公约,明确各主体的责任。

1)明确服务方向,签订社企党建共建协议书

为切实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凯天社区先后与企业签订了党建共建责任书、民主协商公约等,构建社区治理参与的责任承担机制。例如,2023年2月凯天社区与书法研习馆签订《书法公益课程责任书》,认领项目,明确责任,做好服务。

2)完善社区共建服务中的监督制度与问责制度

在保证企业参与共建,切实履行相应共建责任方面,需要一定的外部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在凯天社区社企共建行动中,社区与企业签订的认领协议书,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机制,通过合同、评价机制的方式去对企业进行监督和问责,切实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落到实处。

3、供需对接机制:提升社企共建治理精准化

社企共建依托的是党建联建平台,把拥有不同类型资源、不同隶属的党组织集合在一起,形成了紧密联结的党建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使其能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凯天社区通过联席会议,多方对话,梳理资源、把握需求、设置项目,形成了“三张清单”,激发了辖区内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激发社区治理共治活力。

1)圆桌对话挖需求

在党建引领的作用下,吸纳辖区内党委成为了党建联建会员,并征询和梳理各企业的资源,制定需求清单。同时结合线下走访调研,提取社区治理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凯天社区通过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等多种形式对企业、居民进行调研和摸排,最后由各方代表组成的协商议事小组进行“圆桌对话”,明确立项议题,最终形成对话结果。

2)供需对接促实践

各方参与治理主体充分结合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社区、居民、企业需求,通过议事协商和服务推介确定服务主题,并结合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布服务项目,实现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需求提取和供需对接,吸纳更多不同主体的企业和机构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不同主体提供针对性强、精细化的服务。2021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凯天社区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共建单位作用,在凯丽香江小区第一次面临临时管控,进行全员核酸人手不足、流程不明的情况下,小区共建单位物业公司全力调动人手,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建立起一线组、排查组、咨询组、后勤组等多个临时协调部门,织密疫情防控网,保障小区防疫工作正常开展。

4、项目运作机制:推进社企服务项目具体化

社企共建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创新,让参与主体能够充分自在发挥,不影响大局,不耽误事。推进社企共建,实现共同体发展需要通过进一步量化指标,明确工作方向,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从而有利于提升工作成效。凯天社区以微项目为抓手,结合“三张清单”,满足多元主体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促进社区服务深化开展。凯天社区通过议事会平台,“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共建共治微项目的落地实施。

1)了解党建需求,打造党建联建项目

针对有党组织的企业,凯天社区从各主体的资源和需求出发,采用菜单式分类、协商认领的方式,发布特色党建微项目,对接企业的供需,实现社区资源的全方位整合。

2)依托不同需求,打造特色融合共建项目

针对没有党组织的企业,凯天社区也没有忽视。社区通过实地走访,梳理资源,了解需求,建立议事平台,搭建共建联盟,发布了一系列“微项目”。开展社区送服务,抓住企业“味蕾”;开展企业送服务,搭建共同体治理“桥梁”。

5、宣传引导机制:把握社企共建影响力

社企共建工作是社区的突破与创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加强宣传引导是提升基层共治工作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社区活动中,加大正面宣传,掌握舆论的主导权,有利于提供各方对社区工作的关注度,调动其他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凯天社区高度重视宣传引导工作,每一个阶段都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梳理工作成效,开展及时宣传和提炼工作。

1)结合“线上+线下”的宣传

凯天社区社企共建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辖区资源,通过实地走访、线上征集等方式发表意见和想法,引导全体成员树立共建共享的意识。设立“人大会客厅”,组建微信群,开展议事会、联席会、圆桌对话等,宣传意识,复盘工作,总结经验,实现多元渠道对于工作进度的知悉。

2)开展“对内+对外”的宣传

宣传工作不仅仅是社区工作影响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对内,凯天社区积极开展特色项目评选,进行表彰,制作视频、交流经验、评估验证等,提升企业在整个辖区内的形象,塑造典型。对外,依托公共媒体,如四川新闻网、四川手机报、华西都市报、看度等各大媒体,多渠道展示各类微项目实施进展和服务成果,加大对优秀项目的宣传和推广。

(二)基于凯天社区社企红色“共融圈”实践的反思

1、坚持党建引领,因势利导

社企共建治理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个社区的步调一致,团结创新、长期坚持。凯天社区整个辖区企业很少,可发展的主体有限。但是社区一直以来坚持党建为引领,从党建为抓手,从最初的无到有,不以参与主体少而放弃,顺势而为,逐步加大。

2、坚持同理角度,合理分配

共同体治理的理念是一种和谐的理念,倡导的是共生、共享、共治。凯天社区不以索取为目的,强调换位思考,你来我往才能持续长久,让企业承担该有的责任的同时,也把企业当作社区的居民,实现从“客人-亲人-家人”的转变。

3、坚持能力提升,长久学习

对于社区来说,能够把企业调动起来考验的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是非常大的一种考验。社区需要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去面对各种不同企业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应才能获得企业的认可。

4、坚持可感可知,扎实落地

基层工作创新一直都是一大争议的话题,如何创新、创新什么一直是一个长久的困扰。社区多年来一直将重点放在居民身上,忽略了其他资源的利用。在面对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终于寻求到了新的突破。勇敢主动迈出了第一步,走进企业,挖掘资源。刚开始不必寻求“大包大揽”,而是以服务介入,稳步推进,建立亲密关系,拉进距离,让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有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川川,《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N],2019.11.5

[2]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9.10.31

[3] 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R],2022.1.19

[4] 王世泰,《社会治理共同体:基本内涵、面向描画及未来进路》[J],有枫来仪第3期,2022.7.10

[5] [德]马克斯·韦伯著,顾忠华,康乐,简惠美,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1.

[6] 俞可平,《詹姆斯·罗西瑙论21世纪的治理》[M],2004:54.

[7] 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1988

[8] 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4.

[9] 边燕杰、陈皆明、罗亚萍、杨建科,《社会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第八章.

[10] 张维迎,《企业管理四书》[M],1985.

张贤明,张力伟,《理论月刊》[J],政治学人,2021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