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s
公益项目

2024.01.22 挖掘传统文化打造新潮IP——华兴街社区的历史街区治理研究

高菲菲 锦江区书院街街道华兴街社区党委副书记

 

摘要:居住性历史街区是以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历史街区,与一般历史街区相比有以下特性:第一,有较多的原住民,更强调融入市井化以突显生活品质;第二,更注重多方协作参与,强化地域性以形成紧密的行动者网络;第三,在更新目标上追求的是院落肌理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协调建设,改造手法更加灵活创新,还原其原真性以彰显双修特质。2021年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各地应加强修复修缮,持续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宜居性,与城市和城区生活有机融合;同年8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提出更新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坚持“留改拆”并举,以同步推动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同时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系列政策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是我国更新的必然趋势。

目前国内有关“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的研究多从保护更新策略、国内外先进经验、治理模式等角度出发,政策效能上,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已成为联结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枢纽,空间尺度上,它也是实现城市品质化发展与社会精细化治理双向互促的纽带。居住性历史街区是我国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在实施城市更新战略的背景下,其改造不仅是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也是涉及保护与更新如何协同发展的问题,由于其产权复杂性和历史悠久性是社区治理最困难亦是最需要破解的关键,从社区营造视角出发对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治理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丰富居住性历史街区的理论研究,同时对提高居民满意度、推进城市更新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共驻共建;社区发展治理。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

公园城市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其显著特点是转变了以往“资源环境消耗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强调充分发挥区域生态功能、文化底蕴的独特优势,把城市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生态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认识和构建。特色街区是指具有明显区域空间定位和地域特色,具备休闲、娱乐、旅游、文化等复合功能的高品质城市空间,是满足市民与游客各种体验和需求的重要场所。成功的特色街区能够增强城市的识别性,提高城市知名度。在如今社会消费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重点逐渐从“吃穿住用”向“安享乐知”转变,文化消费的需求逐渐旺盛。特色街区中包含众多的城市文化消费场景,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刺激城市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探索背景下,成都提出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公园城市建设原则,并结合本地特色以及城市发展目标,提出“蜀都味、国际范”的公园城市建设愿景。特色街区作为城市特色的表现载体,在公园城市在地化发展探索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传统街区治理日益成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治理的重要课题,集中解决城市更新和改造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需求,解决城市中心交通拥堵问题,完善城市中心商业活动服务设施需要,以“自上而下”和“社区主导”“居民参与”的活化更新为目标,凝聚社区居民共同意识,实现老旧街区外观、环境、产业、品牌的整体提升和治理提能,成为新阶段发展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街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重要表达。

成都市实施“中优”战略,以“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为目标,最终实现“优功能、优产业、优形态、优空间、优方式”。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都天府锦城规划项目“八街九坊十景”,对街、坊、景进行功能业态植入、景观提升、交通改造,使历史文化与新场景结合起来,打造成为成都人的“精神家园”、天府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

(二)研究意义

基于社区、街区治理理念,以华兴街特色街区更新中基层治理工作的精准切入发掘治理能治的叠加效应,挖掘街区治理动能,梳理老旧街区更新机理,总结治理手段在街区有机更新中的机制优势、群众优势、聚能优势、统筹优势,助力街区发展新路径。

1、从理论上明确传统街区活力更新中街区治理的重要意义,通过现场调研,探索华兴街传统街区活化更新的治理特色和路径,发掘治理工作在参与城市更新所发挥的作用。

2、在实践层面针对类似街区更新提出治理逻辑建议,促进街区资源利用和治理途径方面能够具有可持续性。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并研究与街区更新的相关基础文献资料,对传统街区更新改造以及片区化改造,街区产业扶持等理论进行资料收集并分析,为华兴街特色街区的改造与赋能提供理论支撑。

2、个案研究:华兴街是承载老成都人深厚情感的街区,这里荟萃了成都人喝茶、听戏、集邮、交友的生活场景,传承了成都人赏味寻乐的生活本色,演绎出成都繁荣兴隆的变迁历史,蕴藏着从近代到现代成都人生活变与不变的乡土记忆,通过城市更新的途径,美化空间环境、构建文脉环境、重塑商业环境、强化治理环境,激发街区治理强大动能,塑造街区治理新模式。

2019年华兴街社区启动城市更新改造,截止2021年,已完成一期改造的全部内容,依托传统街区更新,以独特的主题风、文化风、场景风实现了华兴街街区复苏,通过对社区场所环境、业态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的建设,在保护传统街区文化价值、延续地域文化传承、引导居民参与治理、激发街区活力、提高街区治理认知方面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参考。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剖析经典案例、现场调查访谈等方法,系统梳理总结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城市更新中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

以特色街区打造、主题街区打造、社区、街区治理经验、资料、案例为基础提炼主要经验做法,探索建立华兴街特色街区治理模型。

3、现场调查访谈:是切身实地到达研究对象所在地,基于前期文献研究,以观察、测绘、访谈、拍照与文字记录等形式,获取研究对象第一手信息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和访谈,收集街区现状的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区位、周边环境、空间肌理、建筑格局、场地交通等前期基础信息,记录并分析区域居民的日常活动、人群流向等数据,倾听片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诉求,为华兴街社区的更新与活化研究打好基础。

二、街区治理现状

(一)街区基本概况

成都市华兴街特色街区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东大街以南、人民北路以西、华兴路以东的区域,是成都市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该区域内保存了大量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同时也有现代商业和文化设施,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相融合的景观。华兴街特色街区以其历史风貌和人文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很多优美的古建筑,如清朝时期的衙门、司法衙门等。此外,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和手工艺品,如麻辣香锅、串串香、蜀绣、川剧变脸等,让人仿佛穿越回了一个具有浓郁川渝文化的年代。近年来,华兴街特色街区借助成都市“中优”战略,占据区位优势,通过街区历史复古风的风貌打造,深挖历史文脉,重述商业形态,理顺治理机理,让街区主题特色更为浓厚,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一个重要文化旅游景点,也成为了展示成都市独特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典范。

(二)街区治理主要工作

1、街区治理基本工作内容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围绕街区居民自治、居民自主管理、街区风貌改造、院落环境整治、街区疫情防控、街区业态引入等工作,展开街区治理工作。

2、改造风貌,打造街区名片

紧扣华兴街历史特征,按照“展示历史文化风貌、新旧对比融合”的思路,还原川西建筑古韵。整个街区建筑以“民国风”为主,把“川剧院”、“劝业场”等川文化代表性场景作为街区标志,打造“乘风巷”展示华兴街100年老街历史脉络,让华兴街成为“文化、历史、精神”集中载体。

3、惠民工程,展开老旧院落改造

以华兴街特色街区改造升级为契机,对街区周边老旧院落实施改造,社区引导居民和驻区单位主动加装电梯,参与院落外立面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街区环境整体得到提升。

4、多元参与,构建街区治理路径

成立街区综合指挥中心,对街区情况进行全域、全时段立体呈现,建立街区事件“发现、报送、监控、处置、反馈”闭环;建立蓉易安城市更新服务平台,成立蓉易安志愿者服务站,利用各自优势,管理、服务、改善和提升。

(三)街区工作亮点

1、成都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

成都市委党校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古迹酒店、成都市邮局、华兴街、阿奇书店等列入党校现场教学点,目前已开展了八场教学,主要是让学员深入了解华兴街自2020年以来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大力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最新实践成果,以之为例准确把握当前成都市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两大重要主题“城市有机更新”和“天府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点,融会贯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总结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城市更新中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

华兴街社区邻里空间:位于华兴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汇集街区内特色文化元素,突出亲民化色彩,既是生动展示当地人文历史的“微型博物馆”,又是社区居民参与协商议事、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参与街道共建共治的平台。学员在这一点位可以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展览陈列与现场介绍,深入了解华兴街区的形成历史、建设现状和更新趋势。

“蜀韵华兴·古迹山水”社区美空间:由暑袜北一街145号的清末老院落改建而成,符合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的实施理念,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房屋的原有布局,整体建造成“两楼三进四庭院”的基本建筑格局,彰显川西建筑的风格之美和惬意休闲的生活之美。按照“美学融入、功能集成、商业逻辑、市场运作”场景营造思路,引入企业和社会组织,把破旧低洼的棚户区打造成为黏合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空间场景,将展示社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融为一体,实现艺术表达、文化展示、消费体验、情感交流多种功能,于2021年获评为成都市第一批10个社区美空间之一。

邮电局大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是成都的第一家邮电局,也是见证了我国邮电行业兴衰荣辱的活化石,作为迄今已有120年历史、成都保存最好的西式建筑之一,邮电局大楼于2007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外游客爱称为我国最美的邮电局大楼,是成都市百年城市变迁、现代都市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阿奇书店:位于华兴街区中心的复古创意社区书店,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改造街区内原有老旧民居,最大限度地功能化了面积小于110平米的书店空间,融汇市井生活与城市文化之美。这里展示和销售的艺术文创产品来自与书店合作的十余个文创品牌和艺术家。在社区文化服务方面,书店为社区居民和来访游客提供留言墙、小型工作坊和小憩空间,成立“奇妙俱乐部”,活用书店空间力争“每周有沙龙、每月有展览”,搭建社区交流平台、带来多元文化碰撞。

乘风巷:以"川悦华兴"为主题,是一处以文创场景展示华兴街区历史脉络的文化长廊。巷子里的主题装置有6、7处,而且每一处都是精心设计、各具特点,虽然表达的是传统文化,但在手法上却不落窠臼,全都由现代的材质和设计语言创新呈现,充分注重体验感和互动性,营造沉浸式文化场景体验。

纯阳观街:2020年,完成华兴街区城市更新项目一期工程改造后的纯阳观街,以其独特的风貌、充满活力的新消费场景和“市井烟火区·锦江慢生活”的格调,成功入选“成都冬季最美的10条街道”。纯阳观街两侧的建筑与商铺既保留了西式建筑的风貌特色,又融入了川西传统民居的空间肌理特点,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和更新,呈现时尚文艺、宜居宜业的当代天府都市文化场景。

星空里:星空里是扎根华兴街社区的咖啡馆,为大龄心智障碍者获得灵活就业的机会,以帮助大龄心智障碍者及家庭融入社会,获得社会价值。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残健融合活动,进行“文明城市,有爱无碍”的倡导。星空里将党建工作结合业务工作统筹思考,成立“星空党建联盟”,以联盟促党建,以联盟凝聚党建力量。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通过党员志愿服务,共同参与无障碍意识倡导,参与和谐社区营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国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加大历史文化名胜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修复山水城传统格局,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及其影响地段的传统格局和风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2020年4月,经对标深圳、上海、广州等先进城市,结合成都市情,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对城市有机更新的定义、基本原则、组织领导、实施流程和支持政策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强调对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关系。2021年8月,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发布《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以“中优”区域为重点整体谋划全市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提出了成都有机更新的总体导向,要打造五个“之城”,分别是人文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魅力之城、韧性之城。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传承发展城市文化,既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精髓的凝练、城市人文精神的萃取,也是对文化改革发展坐标的标定、对城市文化愿景的描绘,充分彰显出了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在保护、传承、发展天府文化的过程中,成都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元素在城市更新中的运用和对城市风貌的塑造,把最具天府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文化印记、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充分展示在城市街区、公共场所、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等形象载体上,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特色,突出历史文化景观建设和文化品位塑造,丰富文化形态,增添城市魅力,让整个城市充满天府文化韵味。

锦江区华兴特色街区既是老旧城区更新示范街区,又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重点项目“天府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地调研锦江区华兴特色街区能够让学员深入了解成都市自2020年以来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大力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最新实践成果,以之为例准确把握当前成都市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两大重要主题“城市有机更新”和“天府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点,融会贯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总结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城市更新中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

2、成都市社区美空间

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古迹酒店是由清末老院落改建而成的,改造按照“美学融入、功能集成、商业逻辑、市场运作” 场景营造思路,引入企业和社会组织,把使用率低的老旧城市社区空间打造成黏合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空间新场景,融合展示社区地域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实现文化展示、艺术表达、消费体验、情感交流多种功能。

3、获评奖项

2019年4月获评成都市锦江区推进“中优”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获评“2019”年度先进基层团组织荣誉称号;

2019年获评“2018年度锦江区志愿服务工作先进社区”;

2020年11月获评“2019年度全市基层平安创建合格单位”;

2020年12月获评“AA级成都市模范劳动关系和谐社区(村)(2018-2020年度)”;

2021年获评“锦江区家庭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2021年10月获评“成都市全龄友好·幸福康养示范单位”;

2022年2月获评“华兴街商旅生态型国际化社区”;

2022年4月获评“2021年度成都市信访基层工作示范社区”;

2022年4月获评“2021年度党建引领“百佳”示范社区”;

2022年12月获评““光合社”社群项目获2022年成都社区生活服务好项目”;

2022年12月获评“AAAAA级成都市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单位示范社区”;

2023年4月获评“成都市2022年‘十佳’招牌示范街道”。

三、街区建设现状

(一)整体格局

华兴街特色街区范围包括华兴上街、华兴正街、华兴东街、暑袜北一街等10条街巷,总占地面积约 142.64 亩。首期改造于 2021 年初完成,包含了5处建筑外立面及4500 ㎡慢行系统优化改造,片区管线改迁,“多杆合一”智慧路灯安装,建成街区综合指挥中心并投入使用。在业态打造方面,以生活美学、网红餐饮、文创空间及演艺体验为主,分季节引入夜间文化特色商家,形成具备成都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创意IP 街道景观集群,使华兴街特色街区初步呈现具有良好文旅体验吸引力的街区活力。华兴街社区在以华兴上街、华兴正街的城市更新一期改造为契机的基础上,结合暑袜街邮局、古迹酒店等文化热点,将社区发展由商区共建逐渐向文化共融和商居共建的纵深推进,并由此带动社区居住片区的微更新,提高区域内产业形态与空间品质与整体提升。

(二)业态现状

华兴街特色街区结合在地的传统历史街区文化,形成由春熙路商圈辐射的商业区。集中呈现生活美学、网红餐饮、文创空间及演艺体验等成都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创意IP 街道景观集群。

以华兴街特色街区为主轴,辐射涵盖成都市邮局、阿奇书店和古迹酒店等历史性和文创特征较强的城市新焦点,形成极具体验和传播功能的业态增长点,其商业功能逐渐向周边渗透。

将华兴街特色街区范围内老旧院落纳入商业化改造和运营,围绕居民生活服务需求,深度挖局街区商业资源,丰富街区商业形态,补齐业态短板,大力发展社区菜市场、小餐饮、小百货等零售业,形态多元但规模较小,新焦点,形成极具体验和传播功能的业态增长点,其商业功能逐渐向周边渗透。

(三)街区空间格局 

1、街区空间格局

华兴街特色街区空间格局,以两横三竖为主轴,在近三十年的城市演变过程中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随着中心城区拥挤程度的加剧,车流量的增加,街区采取单行单向,空间扩容的方式增扩道路空间1561.83㎡,增宽人行道路964.36㎡,开放公共空间1058.92㎡,街区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空间利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2、公共空间利用

挖掘、开放、利用公共空间,充分释放公共空间共享属性、公益属性、功能属性、参与属性,把更多的空间加以整合利用。街区公共空间数量较少,分布较散,尤其是位于居民院落圈层的公共空间,面积小、设施陈旧、可体验性弱,与已发生城市更新的场所形成了显著的对比。结合微更新、微改造,将街区原有空间按照“敞开院子,做精巷子,连点成片”的思路进行整合,同步挖掘楼宇空间,呈现出“邮局便民服务空间,乘风巷华兴街历史长廊,纯阳市集社区商业场景,阿来书屋阅读空间”等一批空间载体。在街区空间品质提升和功能性方面得到较大改变。

四、特色街区治理案例分析

(一)基于场景理论与地域文化的城市特色街区塑造设计

遂宁市仁里镇,位于四川盆地,处于成渝双城中轴的中间位置,紧邻涪江,享有“川中重镇”的美誉。当地的建筑风格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时期的干栏式建筑,而后到隋唐、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愈发清晰,主要以当地的庙祀、佛寺最具代表,随后是当代、近现代两大时期,总体来看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各有特色。仁里镇的的特色街区打造重点围绕不同时期寺庙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街区的整体特色重塑。

广德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前后于明武宗正德年间敕赐广德寺,瓦屋面,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檐部单挑、双挑、三挑出檐均有使用,采用石墙木柱,柱接磉墩,斗拱为五踩出双翘。涂料装饰为暗红、藏青、普蓝、黄色。

灵泉寺,始于隋唐重建于明孝宗弘治三年,与江对面的广德寺庙遥遥相望。房屋建筑为瓦屋面,其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檐部单挑、双挑、三挑出檐均有使用,采用石墙木柱,柱接磉墩,斗拱分别为七踩出三翘和五踩出双翘。涂料装饰为暗红、藏青、普蓝。

龙泉古镇,源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古朴素雅,相对古镇内部建筑,入口的牌坊的装饰、色彩更加的辉虹、丰富。建筑的雕刻装饰主题以龙、风、麒麟等动物类,梅兰竹菊植物类,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来体现。

古建筑融汇了诸多地方建筑的风格特点后也形成了自己古朴、典雅、飘逸的特征。屋顶高高的起翘自由地延展于建筑之上,屋顶出檐深远,四面屋檐相连。檐外层次多样,柱上的抖拱、垂花柱、挑枋、挂落都作为装饰的重点,外檐多层次的装饰手法是四川建筑有别于其他地方古建筑的一大特点。且颜色多为蓝色、青色、绿色、红色为主,涂料装饰为暗红、黑棕、瓦青色。而到了近现代川中农 居主基调为灰色、白色为主,辅助色为青灰色和木色。到了现代建筑,受各种思潮影响,建筑形式、风格、材料、色彩都变得丰富多样。

(二)共生理论下城市特色街区工业文化景观

北京首钢冬奥滑雪大跳台中心。 2022年2月8日上午,随着北京冬奥会中国选手谷爱凌创造历史的“飞天”一跃摘金,奥运五环和首钢工业园区遗存的冷却塔同时出现在直播画面中,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瞬间在海内外“出圈”。首钢滑雪大跳台位于北京首钢园内,这里曾是民族重工业代表的百年钢铁企业——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所在地,为了首都的绿水蓝天和08年北京奥运会,它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只留下8.63平方公里老厂区和那些高炉、冷却塔、车间厂房等待涅槃重生。如今,这座满是工业遗存的老园区,借助北京冬奥会的重大机遇,被规划定位为:山-水-冬奥-工业遗存特色景观体系。秉着对工业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以文化的视野进行思考,通过“文化”来“重构记忆”用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去看待工业遗存。深刻探索“旧”的价值,“封存旧”强调巩固过去记忆,强化独特的集体记忆;“拆除余”是通过价值判定对部分建筑进行拆除,打造更开放的场地空间;“织补新”主要是能动的兼容新功能,塑造公共空间,激发活力寻求其当代价值的可能性。设计还将原有的“废弃物”进行重构,最大限度地保留、利用首钢的历史信息,通过新的事件、场景、元素、映像,塑造属于首钢、属于冬奥、属于未来的场地记忆。比如跳台的整体装置景观设计,被赋予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概念,突出其飘逸感。通过上述多种方式进行重塑设计不仅可以引起共鸣还会引发公众思考。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地。国际奥委会官网曾刊文指出,北京冬奥会留下的最伟大遗产之一,便是带动首钢工业园区域的复兴。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便当之无愧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力作。

成都东郊工业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重要的国家电子工业、国防工业集中地,创造了成都工业的辉煌。而随着经济发展,东郊工业区成为了城市的诟病,出现诸如加大污染、改变微气候、影响居住环境、破坏城市整体性形象等等的问题。因此在当地政府主导下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建设,东郊记忆就是其中的最成功的案例,该地被定位其为融合工业记忆和现代文化的新型文化创意园区、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对内充满情感记忆的苏式红砖厂房车间、带有工业符号的烟囱管道走廊等历史遗迹进行了保护性改造。文化景观与此相呼应,除了修旧如旧,它还通过新旧的对比、新旧相互融合、原貌就地改造的手法进行改动,为东郊记忆营造出怀旧和时尚气息兼具的艺术氛围,又于大量保留的旧工业建筑所体现的空间价值不同,园区在整体规划布局上根据具体建筑物的空间特点,提出了灵活的功能布局,将工业文化景观与多个功能灵活的业态有效进行复合编织,以避免因功能分区导致公共场域缺乏活力。

(三)新零售时代下城市特色街区消费场景营造

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市民休闲区。依托锦江滨水资源,猛追湾市民休闲区一是在滨河区域通过339码头、滨河绿道、亲水平台和沿江步道的打造,满足消费者亲水近水的生态体验需求,实现品质生活叠加优越生态;将带状绿地重新规整并局部隔断以便于滨河商户作为外摆场所,重现老成都临水而居、喝茶聊天的休闲生活场景,实现生态休闲贯穿商业消费。二是成华公园亲水平台、摩天轮、游船码头等“沿江筑景”方案设计,以及成华公园“光影秀”、滨江“城市橱窗光影走廊”、339“熊猫爬塔光影秀”等多层次光彩工程,打造“不夜”锦江光彩靓丽城市夜游体系,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活力浪漫的滨水慢行体验,初步形成“夜游锦江”新体验场景。

五、历史文化街区治理模式实践探究

历史街区是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积淀,承载了城市记忆,并蕴含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随着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政策要求的逐年强化,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消减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目前在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历史建筑建设性

破坏、非物质文化景观消失、文化宣传和展示空间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3S、人工智能等智慧治理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获得较好的应用成效,为解决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利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技术支持。因此,通过对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现存问题和现有技术进行系统化梳理分,构建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全周期保护利用的多元智慧治理技术体系,以促进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优化文化景观资源利用和提升文化景观空间服务功能,是特色文化街区治理的重要路径。

(一)熔铸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特色街区的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景观整合 

在打造特色街区时,首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简单来讲,无论是在街道空间规划方面,还是在景观布局方面,都需要将使用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注重满足使用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为使用者打造安全舒适、便捷高效、景色宜人的街道空间,促使使用者在享受街区功能的同时,获得愉悦的体验。其次,要在准确定位街区主题或者核心功能的前提下,挖掘与取舍合适的景观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巧妙的手段将极富特色的地理资源灵活合理地融入城市特色街区的塑造中,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人性空间,打造和谐活泼的开放空间,用当地独特的文字符号去装饰城市街区,凸显城市街区特色,提升人们在城市街区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华兴街特色街区,是成都市中心100年老街,以成都市邮电局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为基调,整个街区具有较强的历史古建筑风韵,在街区改造设计中,将民国建筑风作为街区建筑改造主基调,能够有力的将文化特色深度融入到街区特色呈现中去,街区主题更加突显。

2、凝练地域文化精髓,增强街区文化底蕴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发展形式及发展风格,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塑造城市特色街区时,要善于挖掘和凝练地域文化精髓,将其灵活合理地应用于街区建设中。用文化创意打造城市亮点,凸显城市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街区的文化底蕴,促进人们对城市发展历程、地域文化的了解和感悟。首先,广泛收集地域文化资源。设计者在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时,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勘探、古迹鉴赏、古屋游历等各种渠道和方法广泛收集地域文化资源,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梳理,学习了解城市的时代变迁以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后期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确立街区项目计划夯实基础。

华兴街特色街区以“川文化”为文化IP打造基调,紧紧抓抓街区内“川剧”特色主题,以川剧院为基准点,将川剧的发展历程在川剧院中集中体现,在街区打造过程中,将川剧脸谱,川剧故事,四川盖碗茶等元素融入,将“川剧”文化作为街区的代表性文化资源进行塑造和优化。

其次,凝练地域文化特色符号。设计者在全面准确地掌握当地文化资源分布、资源形式及资源内容后,应紧密围绕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民风习俗、思想意识等为导向,如独具特色的图形、纹样、色彩及精神文化等,借助抽象的表现手法或特定的技艺诠释地域文化及符号形式,在遵循和谐、统一等原则的前提下,将它们灵活合理地融入城市街区景观设计中。

华兴街特色街区打造的“乘风巷华兴街历史长廊”很好的将街区的历史文化和街区发展进行了有机整合呈现。街区在设计和塑造的过程中,以街区民居为原型,通过还原街区发展历史,通过时光隧道和索引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当地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与此同时,通过川剧脸谱、盖碗茶等元素的植入打造了集观赏性、实用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展场,灯景,让昔日辉煌的老街故事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更好地感受老街的独特魅力。

3、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打造城市沉浸式特色街区

在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的设计与塑造中,一方面需要注重融入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增强街区的历史厚重感,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体验,促使人们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深入理解、真切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无形之中陶冶情操,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另一方面需要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打造现代体验区,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让人们感受到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认识到现代科技为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

华兴街特色街区在街区打造中建成“街区智慧治理中心”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展示街区面貌,添加动态元素重现街区历史变迁。让街区的历史厚重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机融合,给居民提供美好的视听体验。

(二)坚持公园城市理念,展现街区特色魅力

1、营造多样场景,提升空间品质

公园城市建设是中央赋予成都的重要课题,在街区改造中要坚持“一地一景,一街一园”的思路,一方面要在单个场景的打造上突出场景的美感,让场景营造具备观赏性、适用性,空间品质得以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在街区的整体营造上要具备显著的主题呈现,景观呈现整体协调一直。

华兴街在打造过程中定位民国时期街区风貌为主题,在色调上偏重于清灰色,青砖元素贯穿街区,给人以浓厚的历史厚重感,人群置身于街区体验感增强,配以汉服、唐装搭配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街区在改造中将原有的院落闲置空间开放,街区更新中拆除原有危旧房屋1000余㎡,开放闲置巷道3处,打造“乘风巷”、“纯阳市集”等场景,通过多样场景的营造吸引人群的参与。同时这些空间开放植入许多可参与、可游憩的活动节点,为居民和游客创造了丰富的休闲区域,让街道空间成为居民聚集交流的场所,吸引游客前来消费。

2、统筹街道界面,优化视觉效果

通过街区改造,要实现街区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治理价值,在确定街区整体风貌特征和主题风格后,在街区元素植入中要强化统筹,一方面在业态引入上要突出一个“搭”字,让业态在街区的呈现与环境风貌和居民游客的认识观念相搭配;另一方面,店面风格上要抓住一个“和”字,要和街区的主题相吻合,要和街区整体风格相契合,不能给人突兀感。

华兴街特色街区依据本地的民国时代历史特点,在建筑立面风格设计上参考成都本地遗留民国建筑特征,对沿街二十多栋建筑立面和一百多间店招进行统一设计优化,赋予原本杂乱风格街道以灰色、砖红色为主基调的建筑立面,营造出清雅宁静风格特征。除了建筑立面外,街区还对景观界面进行了提升优化。在业态引入上主要以轻奢消费业态为主,有咖啡馆、中餐、成衣铺等,将100多年历史的“劝业场”“盘飧市”进行重新植入,让街区业态历史感更加厚重,对街区的提升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以传统街区更的街区治理整体规划

2022年3月,华兴街社区商旅生态型国际化社区建设获锦江区政府批复,社区围绕“天府成都、品位锦江”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升社区对外开放水平,在语言环境、公共服务、社区业态和治理等方面加快国际化社区的建设进程,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成立国际志愿者队伍,推进多个重点产品和服务;华兴街特色街区作为社区发展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未来2-3年内升级承接“自上而下”的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和“自下而上”的社区居住服务职能,将华兴街特色街区活化更新引向2.0版。

1、激活多元主体参与街区治理机制

以党建引领为中心,融入社区“一核六维”的社区治理模式,围绕“人-空间-服务”的循环体系,实现共治;以城市更新为契机,以“公共空间”为抓手提升街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吸纳多元主体常驻街区,联合单位、居民积极成为“街区治理联合体”,参与街区治理,实现共建;关注城市空间快速提质与社区现实需求之间可能出现的错位,尤其是在人群结构在原住民比例下降,租住户数量增多,原有成熟的社会网络断裂,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的情况下,通过多元参与,建立“阵地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的共享机制。

2、更新社会组织类型,引入社区规划理念,增强街区发展治理活力

将社区社会组织引入到街区治理中,吸引多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入驻街区,围绕传统街区更新,开展不仅限于文化体育类的活动,实现多元社会组织品牌发展。通过优质社会组织传-帮-带,培育街区小区院落自组织,从身边的事务为切入点参与街区治理。将保障资金、微创投等投入的社区治理项目从简单活动向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环境微更新转变,从“公平性”、“公共性”、“合理性”方面培育社会组织参与街区治理的价值观并落实到从观念到行动的在地实践。尤其针对街区近期、中期发展,需要积极引入社区规划师,从基层社会治理到社区微更新组建规划师团队,以陪伴式的方式,从居民真实需求着手,结合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传统街区活化,编制并协同执行街区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空间整治与街区治理并举。

3、深挖文化特质,多元形态激发街区活力 

通过原生文化肌理的修补结合更新场域新文化激活街区文化活力、培育文化产业链环。保护华兴街整体格局,除了保护历史建筑以外,对院落集中区域的老旧建筑和街巷格局进行保护性改造,延续整个街区传统空间肌理的同时,局部修复织补,结合在地生活的烟火气,通过网络媒介形成对外传播的窗口。在以住区为微更新走廊的区域,植入新的文化资源,激活场域生活文化,通过街巷串联商业休闲、社区活动、文化展示、在地生活,促进场域文化协同发展;梳理和挖掘现状文化,构建文化主题片区,培育文化产业链,形成“传统文化+商业文化+烟火文化”的活力序列。

4、下沉居民日常生活,提升街区环境品质 

在提升华兴街特色街区传统街区活力的同时,优化完善居住区老旧空间,将街区分为两大主导功能区——城市职能区和居住生活区,契合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整体定位,按照“先自治后整治”、“渐进式、小规模、适应性”原则,推进华兴街道老旧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完善,提升老旧街区居住品质。启动“金角银边”剩余空间更新利用,营造社区美空间、社区花园等社区文体场景,匹配商旅生态型国际社区建设目标。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要有效撬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其中,整合资源,协调多方矛盾,培育自治能力。

六、总结

社区营造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城市更新治理转型的重要路径。居住性历史街区的生长历程、人文气息及其叠加的家国情怀、发展印记是延续城市魅力的核心价值。正如华兴街特色街区项目,用协作共赢的方式延续城市的悠悠文脉,用精细优质的设计语言注入城市空间的重塑。其更新历程表明,我们要用要素更新前更新后介绍业态共生院保留院落格局,通过释放公共空间给原住民修建功能性建设,同时利用已搬迁房屋引进新型文化业态规划发展,让原住民和新业态共生共存形态通过私房租赁模式,将70年老宅变身为文艺咖啡馆。因街区主人乡愁难遣,在改造过程中保护修缮房屋原有结构,留住家的味道,让人们记住乡愁生态改变传统的管线直埋形式,采用微型市政管廊敷设市政管线,解决后期维护和更新增容的难题,消除消防安全隐患,社区营造的理念和精细化治理的方法引导其走可持续之路,这为我国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注重发挥多元主体的引导作用,搭建多元合作平台,用细致严谨的工作手法梳理历史街区复杂的权属关系,以空间行动和社区治理共同推动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价值提升,实现自下而上的更新需求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二是推崇因地制宜、张弛有度的规划策略,不仅在保护体系上做到整体覆盖,还要依据居住人群的生活习惯和历史风貌的景观特点选择设计切入点,强调更新实践的灵活化,把城市文脉传承、空间肌理保护、居民住房改善和社会情感延续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强调居民参与,关注居民的多元诉求,坚持“留改拆”并举,将合理的人口疏散和科学的历史保护相结合,注重培养原住民基于地方文化的共同记忆和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民主意识,以更新治理助推街区活力和场所精神的再生。

要发展城市,必须懂得营销城市。从根本上讲,营销城市的本质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恰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也是提高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过程。客观上,特色街区在城市的战略发展进程中正是承担着“外树形象、内强功能”的使命。可以说,特色街区的规划建设源于塑造提升城市形象,但又不止于塑造提升城市形象。“一条古街,半城繁华”“一条街点亮一座城”“伟大的街道造就伟大的城市”……高度囊括了特色街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当今成都市正处于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阶段,广泛借鉴国内外众多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甚至世界中心城市的成功经验,以加强特色街区的规划建设作为成都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突破口,对促进锦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有所启发。

在城市有机更新的大环境下,传统街区活化更新面临城市整体品质提升、城市空间挖掘、特色主题营造、治理能力提升的多重命题。华兴街特色街区改造和治理通过整体筹划、细微研究、集中辨析、治理深耕,形成了具有锦江特色的老旧街区改造新模式。

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整体风格的统一。始终抓住“民国风”这一特色,在整个街区打造中充分呈现民国建筑风格,街区的整体打造风格统一,传递的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第二:重视街区规划。将街区规划作为推动街区参与城市更新的重要工具,与传统街区更新规划协同完成街道层面的街区发展规划,并为多元参与协同治理预留弹性空间。

第三:注重文化挖掘。文化建设作为街区、社区的建设重点,是在区域内得到共情共认的精神特质和思想图腾,华兴街特色街区始终把“川文化”作为重要文化焦点,把“川剧”文化,和“盖碗茶”元素作为提振文化共识的落脚点,让街区的特色更加突出。

第四:注重对公共空间场景的打造。公共空间腾退是让街区提升进入性、体验性、共享性的重要载体,在华兴街特色街区打造中,大量挖掘可利用的公共空间,并加以利用,街区的参与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五:治理为街区提质全程护航。在街区改造之初,治理效能就全程介入,一方面发动街区居民积极参加街区改造,主动贡献街区改造的智慧,并把居民的意见建议落脚到街区改造中,让居民在改造中能看到自己影子;同时,各类社区组织社会力量积极介入,引导居民主动要求改造,配合改造,把闲置空间腾退作为公共空间使用;最后,成立街区商业联盟,按照街区的整体设计,集中统一进行招商,并对商家进行监督管理,形成了街区荣辱商家居民共担共享的治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