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s
公益项目

2024.08.22 603播报——刘平:“致力公益·做强慈善”

6月3日,第八届成都603社区基金会主题活动在成都市成华区东郊记忆·来剧场举行。活动以“心聚力·新起航”探索社区公益慈善发展新篇章为主题,相关党政部门、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代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等共计280余人参加,线上1万余人参加直播,共话、共谋社区基金会未来发展新篇章。

全文分享

基本情况

致强社区面积0.51平方公里,是一个集拆迁安置和商品住宅小区为一体的混合型城市社区,现有居民8116户,2.1万余人。

目前建立了成都市慈善总会情满致强微基金和成华区社区发展治理微基金,培育社区社会组织46家、持证社工15人,吸引社区200余家商家成立“益社联盟”,提供养老、助餐、维修等生活服务,创新实践社区公益慈善“1+2+3+N”模式探索,从捐服务、捐资金、捐物资等多维度激活社区慈善微基金,获评成都市慈善示范社区,致强社区慈善微基金荣获了“成都市社区基金最具活力奖”。

工作做法

型塑慈善文化品牌,擦亮慈善社区文化底色

致强社区链接部门和社会资源,打造“博爱家园”慈善文化场景,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实现思想引领,以“中心点位+公园绿道小站+院落美空间”服务矩阵夯实慈善力量组织体系支撑。与公交集团共建“慈善主题巴士”,宣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慈善理念,探索“共享发展、博爱致强”慈善文化品牌,号召学习身边榜样,宣传凡人善举,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氛围。

 

着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社区“公益慈善+发展治理”慈善体系

(一)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生活服务”场景。利用公园内闲置资源,打造“优享希悦生活超市”消费场景,为居民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一手优质生鲜产品。对接简阳市协议村、梓桐村、蒲江县金沟村、彭州市丰碑村等十余个乡村,开设“城乡融合”农产品推广点。社区生活服务公司用“公益+低偿+市场”的运营方式创造商业利润,实现生态价值转化,补足生活配套服务,探索微基金“消费捐”模式,按消费一定比例捐入社区慈善微基金,持续为社区发展、居民服务增添动能。社区还建立线上商城、线下“天府生活市集”,为商家纾难解困、促进居民就业,将居民数量变为商家流量,形成多元参与慈善事业长效造血机制。

(二)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便民服务”场景。建立社区儿童成长中心并开展早教托育服务,提供托位60个,通过空间无偿提供的方式,最大限度压减运营成本,为居民提供远低于市场价的普惠优质托育服务,收益的5%捐入慈善微基金,助力社区发展和公益慈善;通过“益社联盟”联合九家社区教育机构,成立社区公益教育学院,捐赠4000余节公益课,联动成都市慈善总会、天府市民云平台,打造梳理出一套社区微基金“服务捐”模式;利用社区综合体场地资源,开设社区养老院,打造“医康养”一体化日托、全托养老服务,嵌入式开办“养老食堂”,解决高龄老人、残疾人等100余人日常用餐需求;开展“融乐·阳光家园”项目,为13余位残疾人提供生活、医疗和康复服务,让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真正可感可享可及。依托辖区丰富的便民服务资源,社区实现以商业收益反哺社区基金的良性循环。

(三)孵化社区能人,打造“文化服务”场景。社区不断完善书画类的“汇文堂”、歌舞类的“名艺堂”和清音工坊、剪纸工坊、蜀绣工坊、手作工坊“两堂四坊”的文化聚落建设,按照“公益+市场化运营”,为社区居民提供终身教育一站式服务培训。以墨缘书画社为平台,组织40余成员每周六周天在小区里为居民传授山水字画书写启蒙,所有收入捐入微基金,书画社再向微基金申请培训项目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创新人员凝聚思路,以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提升慈善队伍服务精度

从慈善队伍赋能、特色活动常态化开展入手,理顺困境人群服务重点。创新“身份+”队伍打造,积极挖掘居民骨干、社区社工、爱心商家企业等群体资源特长,发挥专业技能,建立三类慈善服务队伍,即慈善服务队伍(居民)、慈善引领队伍(社工)、慈善资源队伍(爱心商家企业),常态化开展因病致贫、空巢独居、低保困难家庭、困境残疾家庭的慈善慰问行动,惠及2000多人次。完善慈善良性循环激励机制,设置志愿公益榜、志愿者星级评定等制度,实现志愿积分激励兑换,以慈善积分来量化慈善行动。截至目前,社区已组建民生关爱、百姓城管、健康卫士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9支,注册志愿者总数达3000余人,社区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0000小时。

 

做强服务品牌,用慈善理念形成自助互助社区风尚

以社区的专业服务、智能管理、品牌讲堂为基础,打造人道救助、应急救护、养老助残等“博爱致强”慈善服务品牌项目36个,常态化开展“健康管家”“情暧夕阳”“温暖包裹”等各类活动300余场,开展慰问因病致贫人员、空巢独居老人、低保困难家庭等各类志愿服务110余次。

未来,我们将按照“致力公益 做强慈善的方向继续努力,探索社区公益生态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