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s
公益项目

2024.08.22 603播报——曾淑玲:社区基金会的创新发展实践

6月3日,第八届成都603社区基金会主题活动在成都市成华区东郊记忆·来剧场举行。活动以“心聚力·新起航”探索社区公益慈善发展新篇章为主题,相关党政部门、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代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等共计280余人参加,线上1万余人参加直播,共话、共谋社区基金会未来发展新篇章。

全文分享

非常荣幸来到成都,参加603社区基金会主题活动,分享蛇口基金会的一些小小实践。我是蛇口基金会的秘书长,从小在蛇口长大,是一名蛇二代,我已经工作了19年,从事了三份工作,从来没有离开过社区,一直扎根在蛇口做社区服务。

基本情况

蛇口社区基金会是2014年发起的,从13个倡议人到89个发起人,每人出资1000块钱,募集了8.9万元,设立了专项基金,有了合法的身份之后,带着我们对蛇口美好家园的向往,美好社区的共享,倡导我们的社区居民捐款,募集了360位居民和2家企业,共募集了133.2万注册资金(有73.2万是来自居民捐赠)成立了基金会,所以我们非常自信地认为,我们是一个完完全全属于居民的社区基金会。

基金会的理事和监事由捐赠人代表大会民主产生,而非政府部门直接委派,我们坚持做一个居民的在地组织,属于蛇口的公益慈善组织。基金会的愿景是让蛇口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使命是传承袁庚精神,促进社区参与,实现居民自治。

发展情况

在蛇口改革的经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使得我们蛇口基金会有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社区文化。在成立的初期,基金会常常扮演主导的角色,主导开展了很多的项目和活动,例如我们拍摄了《袁庚传奇》,编撰了一套丛书,开展了社区美好公益等一系列项目,让社区居民和企业成为了基金会的捐赠人。然而,在我们的社区内部产生了很多的分歧,归根到底,没有那么多的钱,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所以我们带来了三个转变。

一、从社区领袖到社区顾问的转变。回归到我们的社区基金会平台本身,充分发挥赋能作用,动员社区居民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回应社区多样化的需求,编写了社区基金的操作指引。在跟社区多次的沟通和交流下,先后成立了25支子基金,由我们的企业、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来发起,然后对他们的筹措资源、项目执行和推广进行了手把手的教学,成为了他们24小时的顾问,引导他们在基金会的平台下,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这些子基金的方向,涵盖的人群各有不同,更好地的满足了社区多样化的需求,使得社区基金更加方便、高效的来实现他们社区的公益梦想。截至目前,依托我们袁庚专项基金下属的蛇口袁庚书院,开展了社区公益种子支持计划、CMC社区创变者计划等。

二、从社区主理到社区助理的转变。在合法依规的基础上,与子基金通力合作,无条件的支持社区子基金链接外部资源,以开展居民喜爱的公益活动。比如我们的无车日活动,基金会承担了打通政府沟通渠道的责任,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青芒果专项基金,通过合法募集和专业的服务,让他们获得政府专项扶持资金的资助;拓荒牛发展微基金,是蛇口第一个获得社区党委支持的基金,将社区的意见领袖、社区慈善资源纳入了我们的基层治理当中。

综上所述,属于我们社区基金会内部的创新转变,体现了基金会作为服务平台最为重要的五大支持功能:一是信誉背书,二是财务记账,三是合法募集,四是传播宣传,五是技术支持。

三、实现了从社区领跑到社区齐跑的转变。与竞争者共同合作,如果说社区基金会是一个盈利机构,那相当于外来的机构是想在蛇口分一杯羹,但是两者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因为蛇口基金会对美好社区的目标的向往,其实我们并不排斥这样的局面,反而非常欢迎更多元的资源来到蛇口,蛇基会也将开放资源本身和资源渠道,让外来单位在蛇口有利的条件下,顺利的落地他们的项目。如果社区足够美好了,那么蛇口基金会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为此,我们呼吁在一定的程度下产生社区发展共识,通过平等协商,共同的合作完成良性竞争,共同为社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最后,借我们基金会的创始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野花一片,肆意生长,探索出社区自身发展的路径”